当前位置: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单集成本近百万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潘宣 2014-06-17 09:12:16
时刻新闻
—分享—

陈晓卿

(陈晓卿)

  平头,皮肤黝黑,声音低沉,说话有条不紊,与电视人一贯张扬的形象相比,陈晓卿显得格外憨厚沉稳。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他一夜之间晋升为家喻户晓的“金牌制作人”。两年后,带着《舌尖2》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寡言。在《芒果大讲堂》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没有长篇大论,也没什么至理名言,大多数时候,他选择用影像来代替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在座的每个人全神贯注,中途无一人离场。
  
  演讲结束,我们在后台找到他。简短的交谈中,他表情严肃,但却能从中感受到真挚。谈及理想,他笑笑说:“希望能一直拍下去”,而对于纪录片的未来,他信心满满:“50年后,我们将不看新闻联播,想知道身边发生的事,看纪录片就行。”
  
  “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曾让陈晓卿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而今年,《舌尖2》的播出,却把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外界说的抄袭、造假,您如何看?”
  
  “没什么好说的,我相信我的导演。艺术都是相通的,或许有致敬的痕迹在里面,但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从外国电影艺术里边汲取营养。”陈晓卿的回答果断淡定。
  
  “有人觉得,第二季关于美食的内容太少,讲故事的部分太多。”
  
  “这不是一档纯美食节目,这是纪录片。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美食吸引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也是做纪录片的人的责任。”
  
  “很多人说第二季里多了很多人文情怀。”
  
  “没有人文,大家理解错了。我们不配谈人文,我们和割麦子的人、打工的人一模一样。我们凭什么去对人家进行人文关怀?这样说太可耻了。我们是朋友,大家受的苦都是一样的,都是苦命人,用片子里的话说都是下苦人,做片子也一样。”
  
  这些日子,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已经回答过无数次类似的质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喜欢猛吸一口烟,慢慢吐出烟圈后再慢条斯理地作答,每句话都深思熟虑,极具逻辑,当然,他也会时不时地自嘲一下,活跃气氛。
  
  有关注才会有争议,《舌尖2》依旧延续着火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陈晓卿来说,周播模式本身压力就很大,就像每周一次的“裸奔”,如今,还要不断应对外界的品头论足,搜集各种反馈信息,对下周将播出的新一集进行修改。
  
  他说,这是以前做纪录片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太累了。但他依然坚持将镜头对焦在那些农村老人身上,他觉得,“作为纪录片人,除了美食,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
  
  “你们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
  
  有人说,陈晓卿拍《舌尖上的中国》出了大名,其实,纪录片这个行当里,陈晓卿老早就很有名了。全国各个大学的影视专业,几乎都送他兼职教授的帽子。只是,纪录片这个买卖,小众而且赔钱,拍片子却又很费神费力,拍得再好,也不过圈里扬名,出了圈,别说大众,连小众都不知道你是谁。
  
  2002年,陈晓卿做了一档叫做《味道中国》的美食节目,当时他就有想法,把美食也拍成纪录片。可选题报上去以后,台里一直答复“题材好,就是没钱开拍”。作为资深“吃货”的他没有放弃,暗中开始关注和筹备。
  
  没想到,整整十年过去,一个吃货,居然吃成了正果。
  
  陈晓卿的朋友曾爆料,陈晓卿有一个绰号叫“扫街嘴”。这个绰号是很多年前一个同事起的,因为他有一个爱好,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所以他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
  
  “那都是闲极无聊的时候做的事。最近半年,几乎一个新馆子都没有开发。以前接到各种要求帮忙推荐餐厅的电话,都非常耐心,会认真想一想,现在就比较烦,让他们自己查去吧!”他哈哈大笑起来。
  
  关于吃,陈晓卿特别来劲。但一谈到纪录片,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子褪去,人也严肃起来。他说自己工作了二十几年,经历了纪录片发展起起伏伏的过程,有充实、有失落、有快乐、有悲伤。“当然,自豪感也是有的。”他埋头沉思了一下,“但你们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
  
  “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一本中国人的“吃货圣经”,但陈晓卿并不喜欢这个定义,在他看来,“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他以“吃”为出发点,努力“吃”出其中的特殊味道。“透过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劳动,或者是冒险,是真情,也是人生。”
  
  这样的想法在第二季里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在《舌尖2》中能够看到更多时代变迁下的中国。“我当时给《舌尖2》定下的基调就是——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因为最至高无上的美味,还当属妈妈做的饭菜。”
  
  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却花费了比之前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的投入大大增加,单集的成本就已接近百万元。美食顾问团、调研员、分集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共40多名成员历时一年时间,行程40万公里、调研400个地点,动用了各种先进技术,拍摄200多个场地、总共2000多个小时的高清素材。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创作的精良程度都领先国际水平,“《舌尖》已经不逊于BBC的纪录片了。”陈晓卿说。
  
  2014年4月18日晚9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一套首播。在此之前,社交平台上已经开始了一番预热。因为第一季的成功,观众对第二季的胃口明显被拔高。“我们每个分集导演夜里都做梦。因为第一次《舌尖1》热播的效应给大家造成的期待还是非常非常大,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舌尖2》就是成功的。所有一切都要观众去评,我们只能说,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
  
  事实证明,《舌尖2》超越同时段的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甚至成为了央视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之一,远超第一季所达到的高度。但这一切还不够,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还不满意。在拍第三季时,他希望把美食做得更加广泛一点,“就是全国的,更往下走,真的绽放出好几个点,那就对了。”就如在第二集《心传》里,旁白念道:“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是唐诗宋词……”芒果画报记者 聂薇 谭雪君(实习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娱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