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后一战》央视热播 再现湘西民众的抗战史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潘宣 2015-10-25 09:09:0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10月25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沈参)“国之受难,吾辈定当舍生而阻……”抗日战争每一场战役都堆砌着中华民众的血泪与精魂。而在雪峰山的“最后一战”,无疑是值得大笔书写的一章。
  
  由强视传媒出品的电视剧《最后一战》目前正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这部剧根据曾凡华同名纪实文学改编,首次全景式地还原了七十年前湘西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所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湘西会战,讲述了湘西儿女的家国情怀。战火与情怀的交织,也让这部剧在开播之后受到热议。
  
  “在好看的前提下,能让大家看到民族魂,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就够了。”记者近日采访到《最后一战》的主创,聊起该剧10多年创作故事。编剧刘晓波表示,希望这部剧能够让大家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抗日战场以及一群为了家国浴血奋战的人民。
  
  专家说法
  
  用艺术手段再现了历史的“真”

  
  《最后一战》获得不少业内专家的认可。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提前看片后表示,这部剧有较大的信息量,提供了过去人们知之甚少的芷江战斗的故事,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贡献,“体现了我党领导的军民奋战,也表现了‘国军’官兵的抗敌功绩,突出了民族大义,也没有回避两方面的矛盾斗争,同时写到了美国友人特别是陈纳德的飞虎队与中国人民联合抗日的故事,还有日方的垂死挣扎与恶毒计谋。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大量表现了中美空军的抗日军事行动,知识性强,画面有新鲜感与观赏性。”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副组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影视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三位专家也给出了高度评价,“《最后一战》对湘西会战的起因到湘西会战的结果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还原了其真实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历史过程,无回避,无矫饰,既表现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敌功勋,也表现了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伟大历史作用;再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历来具有的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表示,该剧把创作的着力点放在故事情节的精心营构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上,因此很有感染力。“剧中的十几个主要人物,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相互又有复杂的恩恩怨怨和情感纠葛,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并不因政治身份的不同而矮化或拔高他们,而是通过每个人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通过他们对道义与利害的取舍,公仇与私怨的抉择,去揭示其品格的高下和人性的善恶,这样的人物,在观众看来优者自优,劣者自劣,形象丰满,真实可信,因而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NextPage]


  
  人物设定
  
  家族的设定出于一种家国情怀

  
  潇湘晨报:这部剧出场人物很多?
  
  刘晓波:应该有将近200个人物,确实是我写的戏里比较庞大的一支,因为我们的故事架构是谌家、韩家两家儿女为主,但是光以这两家不足以把当时湘西的军人完全呈现的。所以就在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的情况下,在他们身边种下若干个能代表一种个性、一种情愫或情怀的人物,包括军人、百姓、小孩、土匪……
  
  潇湘晨报:从谌家、韩家、张家三个家族来讲故事,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刘晓波:家族的设定其实是出于一种家国情怀。中国是一个以情感为基础支撑的社会,中华民族里有一种情怀就是家国情怀。不管历史怎么走,家国情怀是深入到每个人细胞里的,而且在湘西,家族的力量特别重要,能够从家族的变迁里看到社会的变化。就像女主角谌剑玉,最后一家人只剩下她一个,其余兄弟姐妹都在战争里以不同形式离开,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对于抗战的意义。
  
  另一点是出于戏剧性考虑,戏剧讲究矛盾,当日本人进来了,一个家族里的每个人置身于什么样的状态,以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就会有冲突有矛盾。像谌剑玉家,她是共产党,一个哥哥是国民党,小妹妹是百姓,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态度和选择都可以呈现出当时国家的情况。
  
  潇湘晨报:剧里感情线其实挺多,但没有变成“抗战言情剧”,怎么做到的?
  
  刘晓波:因为我们是随着战争的动态来给他们增加感情,绝对不是多余的。比如说男女主角的感情线,是伴随着他们的身份变化、当前的战争局面而变化的。两人曾经一起约定去延安,后来分离,政治上的不同见解造成情感上对立,后来逐渐达成和解,也因为战争,挤压出了这种生死情怀。这不是一个偶像爱情故事。他们在其中思索了很多问题:人应该怎么生存,要为谁而战,哪种才是正确的方式。任何的情感,都是在战争角度、在战争里对每个人灵魂的考量。

 

[NextPage]


  
  剧本创作
  
  有常识有逻辑,就不会轻易触“雷”

  
  潇湘晨报:湘西会战的历史意义在哪?刘晓波:日军发动湘西会战的目的就是夺取芷江机场,占领芷江,在重庆身后插把刀,不仅没有完成战略目标,而且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我认为湘西会战的意义就在于它证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并没有因为8年的抗战时间而消磨掉,而是越战越强。另一方面它是一场共产党、国民党、湘西民众等全民族参与的战役,据考证当时湘西有200万民众都参与了抗战,从中可以传递出我们的民族魂。
  
  潇湘晨报:剧本据说改了很多遍,它的难点在哪里?
  
  刘晓波:一部分是历史史实的考证和择取,因为这部分历史很浩瀚,你需要从中摘取适合表现的、有戏剧呈现力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整个剧的构架,要好看必须得有戏剧性,不能完完全全按照历史走,但也不能违背历史,为了传奇而传奇。
  
  潇湘晨报:现在抗战剧很容易走向“传奇”或者“雷”的层面,这部剧是如何避免的?
  
  刘晓波:传奇不传奇的根由,在于情节架构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在符合人物行为逻辑的状态下,这种传奇就是生活中产生的突变,这是生活本身带来的。但很多抗战神剧是生活逻辑心理逻辑都没有,才会引来很多不满。
  
  另一个是史实的考量,很多剧我只要看一眼就看不下去,因为太没常识了,比如进来一个日本女人就说什么“少佐”“中佐”,我就会换台,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女兵编制,根本没有什么军官也不会有军衔,唯一一个授衔的就是川岛芳子。我写戏里的每场战争,哪一天在哪里进行投入多少兵力,都进行了严格的考证。雷人剧我从来不会写,它是一部很严肃的正剧。
  
  潇湘晨报:现在这部剧正在热播,你的期待是什么?
  
  刘晓波:期待观众从中对这场战役有更多的了解,它不是一场虚构的抗日战争,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中国湘西大地上血肉交织的战争,是目前中国抗日剧当中应该让大家看到而这么长时间没让大家看到的一个东西,我们只是把影视剧的一个任务拾回来挑在自己肩上。就是这样了。作为编剧,在完成好看的基本要求外,也想传达对于和平的呼唤、对于历史的认识以及对民族魂的弘扬,能够在“好看”的前提下,传达出那一段历史的本质性的东西,就基本上达到我的创作目的了。
  
  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战役、芷江作战,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正面战场取得完胜的一次战役,也是日本政府承认完败并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此战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NextPage]


 

  声音
  
  出品人游建鸣:市场在变做剧永远从零开始

  
  潇湘晨报:为什么会想到拍《最后一战》这部剧?
  
  游建鸣:就是一种责任吧,我是芷江人,又是在芷江长大,湘西会战双方战斗人数加起来有40万,湘西人民牺牲是最大的,小时候就听家里讲什么躲飞机啊,抗日啊,芷江那个地方,美国人来过,法国人来过,苏联人来过,是一个很重要的战场,但是一直没有完整在荧屏上呈现过,所以很希望能还原那一场战争,把发生在湘西的这一场战役拍出来。
  
  潇湘晨报:据说这个项目持续了10多年,为什么会有那么久?
  
  游建鸣:应该是2004年的时候,当时在筹备《敌营十八年》,正在芷江拍。然后县委书记找到我,提到这个题材,当时的想法是叫《飞虎队》,然后我们就准备这个项目,原本是计划根据小说《最后一战》来改编,但是这其实是一部纪实文学,讲的是一个个的战例,不能称之为一个剧本。中间还找了其他作者,改了很多遍,后来又找到了刘晓波,因为我们跟他合作了《敌营十八年》,合作过很多次了,大家一起开了研讨会,讨论怎么写“飞虎队”,人物关系怎么构建,因为你不能总让他在空中飞,他还是得落地,所以光是剧本阶段就用了很长时间。
  
  潇湘晨报:之前播过很多抗战剧,这个剧的新鲜感你觉得是在哪里?
  
  游建鸣:它是第一次正面地客观地巧妙地把湘西会战各个方位地表现还原出来,既有共产党的、国民党的抗战,又有百姓的抗战。另外,有飞虎队的故事,它把天上的、地下的战役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把多个民族、多个国家演员集结在一起,这都是真实的。而且剧里的湘西文化元素很足,我们的主要角色都是湘西人,来自各个地域,里面的很多场景都是湘西的地方,而且它还体现了湘西人的蛮气,那种彪悍,是很能代表湖南精神的。
  
  潇湘晨报:做了这么多年的影视剧,有过不少成功作品,有没有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
  
  游建鸣:成功经验没有,做剧其实是个很苦的事,你永远都是从零开始,虽然有很多作品在先,但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观众口味也在变,你得不断地推翻之前的一些经验,重新再来,所以这一点其实很辛苦。我是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然后在其中传递一些信念的东西,不是说教化,而是希望大家看完剧能够感受到一点力量,自己也从中能够有做剧的快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娱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