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大幕。首集《脚步》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但各种争议也存在,口水和泪水齐飞。第二集《心传》将在25日本周五晚如约而至。23日,《舌尖上的中国2》总导演陈晓卿携《脚步》的导演李勇、《心传》的导演陈磊做客新浪,畅聊幕后趣事,揭秘《舌尖上的中国2》。
主持人赵宁:欢迎各位新浪网友,这里是新浪直播间,我是赵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和大家如期而至了。我们很开心看到了总导演陈晓卿。
陈晓卿:大家好。
主持人赵宁陈导不改招牌式的微笑和黝黑的肤色。他也带来了两部导演,第一集《脚步》的导演李勇。
李勇:大家好。
主持人赵宁:也欢迎《心传》的导演陈磊。
陈晓卿:《心传》,用心传递,星火相传。
首集《脚步》播出 导演李勇电话无数打爆手机
主持人赵宁:名字很有讲究,第一集叫《脚步》,这什么意思,跟美食有什么联系?李勇导演,当时怎么确定这个主题和名字?
李勇:分集导演来的时候,所有的分集是总导演做好了。
主持人赵宁:陈导谋划好了。
李勇:我们是过来做命题作文,前面让总导演说一下他的构思。
陈晓卿: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想了一个题目。
主持人赵宁:您这是敷衍我,一定有您的
陈晓卿:心传、脚步、秘境、三餐,原来是这样的顺序,现在改周播了,要故事性更强一点,动态感更强的往前放。
主持人赵宁:并没有《脚步》是分在第一集。
陈晓卿:原来是第二集。
主持人赵宁:让大家期待的这么着急。
陈晓卿:我可以公布台上的电话。对一个节目要经过全面的评估,我们经过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最后确认的是周播的形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时间段,包括播出的周期,包括播出的长度。我相信他们是非常专业的。
主持人赵宁:很有道理,经过了一周的预热,大家期待的心理能够达到峰值,也说明了周末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将会迎来收视高峰。刚才说到电话,一下子想到了李导接电话很繁忙。
李勇:对。特别是在节目播出之后,每天都要接很多电话,有媒体的,还有我的拍摄对象的,会打来各种各样的电话,会反映播出的效果和感兴趣的东西。
主持人赵宁:大部分的话题是围绕着?
李勇:不一样,媒体的话题更多是围绕,大家会觉得比较诧异,观看的效果呈现了两极分化,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就觉得为什么没有美食,说好的美食呢,我不需要看人文的东西,这种争论是很多的。拍摄对象打来的电话,他们没有想到,片子播出,在一天之间的改变是非常大的。山东煎饼的村子,本来是很偏僻的地方,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第一波到打电话的时间是2个小时,但是来了5、6波人,有从北京来的,有从青岛去的,还有当地的日照的,临沂当地甚至电影院的董事长也专程到村子里去,把所有的煎饼买下来,拿到电影院里,观众谁来可以得一张,买一张电影票可以得一张,早到早得,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这是一个例子。
陕西的做面的老太太,她已经成为当地的明星,甚至马上就成为一个饭店里的形象代言人,各种媒体都要去。可能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是浙江三门的出海夫妇的故事的主人公,播出当天,浙江有十几家媒体去,有电视台、纸媒,他的电话一直不停,他很困恼,他把电话关掉,到县城里面找领导反应,不能承受。他的船上有5、6台摄影机,出来的新闻他已经成为了东海最有名的渔民,当地马上出台了很多的相应的一些东西,旅游的人特别多,跳跳鱼价格就上去了,旺潮就买不到了,很多外地人开车去找吃的。这个是我们最初拍摄的时候没想到的,会对他们有那么大的影响。
主持人赵宁:改变了非常多普通人的生活。
李勇:对以后的生活怎么改变我不知道,但是他们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了。从生活改变上来说,拍摄的出海的渔民,他甚至准备开一个网店,把他捕到的鱼通过网店发到全国各地。贵州的鱼酱的故事,天猫上出去了近千件,就是短短1天之内卖出去的。
主持人赵宁:这么火爆的情况,陈晓卿导演有预料到吗?
陈晓卿:这次有,上次是没有预料到。
主持人赵宁:所以你的电话都呼转到李导那。
陈晓卿:没有。我们有专门的合作,我们只是告诉他们,我们拍了哪些。
陈晓卿传递第二季理念 希望打造美食江湖
主持人赵宁:李导讲述了电话中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其中有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发现似乎更多是关心了人了,我们是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感动。
陈晓卿:本来第一季的主题和第二季是一样的,是要反映中国的食物和人的关系,第一季更偏重食物,第二季我们更想把食物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关系本身。如果是三日如初下洗手做羹汤。我们更在意特别纠结又有点神秘的关系,我们想找找这样的人、食物和环境、家庭、宗族、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主持人赵宁:第一集的叫《脚步》,我们也跟随着创造、体验美食的脚步,养蜂人的奔波,有回家做鱼酱的夫妇,都跟这一集的主题很契合。到《心传》这样的名字,问问陈导,这一集能跟我们提前透露一下吗?
陈磊:就像总导演说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注重人和食物之间发生的关系。我这一集《心传》讲的是关于食物的传承,这一集在这方面也是很重的。甚至是与美食发生关系的这些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传承发生的。这集会通过7个比较大的重要的故事从不同层面来阐释《心传》的传承的主题,有来自祖先智慧的传承,也有家族内部的传承,也有师徒的传承,每个从不同的层面和人物关系和不同的人物构成,整体呈现出中国美食上,怎样从以前走到今天的中国美食的传承和发展,都会在里面看到。我想做成美食江湖的感觉,既有庙堂级的知名大厨有非常高深的厨艺,刀工、火候的展示,也有乡村里面平凡的人,他们不为人所知,关于制作食物,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技艺,值得我们尊敬。
导演们讲述拍摄流程 陈磊吐槽剧组小气吃得少
主持人赵宁:你们是怎么样寻找到的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和美食的,你们是怎么样寻找的呢?
陈磊:作为分集导演,在美食的知识的储备和认识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陈老师给我们恶补美食方面的。
主持人赵宁:带你们天天去吃?
陈磊:偶尔也有。我们剧组比较小气,不会吃的太多。
陈晓卿:这个是吐槽。
陈磊:主要是大家在一起,陈老师讲他在美食上的观念。
陈晓卿:最主要是让他们读书。
陈磊:开了几十本的书。
陈晓卿:有食物传播史、食物礼仪方面的,有国外的,除了我个人不喜欢的所谓的饮食态度方面的,其他得几乎都包含在里面。甚至包括一些植物学的、生物学的一些书籍。那些书籍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再加上我们有比较强大的顾问团。最密集的时候,每个半天都来一个人讲课,我对美食的认识,对大家的触动还是非常大。
陈磊:那段时间压力很大,陈老师,上午请一个人来讲,下午请一个人来讲,当中还要不断补充他的讲。还要说晚上回去把那些书读了。他特别强调美食的历史。他说地基要打牢,觉得脑子不够用。
主持人赵宁:在筹备的时间里,陈晓卿导演收到了非常多的推荐,选择哪里的美食收录进去,你选择的看似平凡离生活很遥远,又看起来很亲切的人,他们是怎么被你找到的?
陈晓卿:我们先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我们会用前期调研的方式去寻找。短的几天就找到了,长的可能要7、8个月才会找到。因为具体的找是他们和我们的调研团队,可以让李勇说说,他经历过一次最漫长的调研,8个月。
李勇:对。我最长的像陈老师说的一个小花菇的调研非常长,要等待它生长,要不停的联系,找到人物之后,要不停问,那个香菇出来了没有,是什么样子的,反反复复的。从我第一次去调研,中间不停跟他接触,不停了解,到真正拍已经是8个月之后了。他是我第一各调研的故事,结果拍摄是最后一个。
不光是这个,这只是时间的跨度上,另外一个叶落归根的故事,一位老人从海外回来,吃到家乡的食物,那个人物也是费了非常大的力气,甚至到最后说,找不到合适的就放弃了,用了各种各样途径和手段。
主持人赵宁:有放弃掉可惜的题材吗?或者你特别想拍因为一些原因没有使显得?
李勇:当然有很多。有的我们找到的比较感兴趣,但是在这一集不太适合,或者跟这一集的主题不搭,或者更适合别的一集里面,我们就舍弃掉这个故事。甚至有的故事,我们拍了很多,最后应用到片子里面很少,甚至有的直接舍弃掉。
主持人赵宁:有提起来觉得很遗憾的,最后没有放进来的?
李勇:有很多。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拍摄过农民工骑着摩托车经过千里跋涉回到家团聚,费了很大的力气,到最后大家在片子里面只能看到很小的一段。我那集出现的麦客的故事,拍了三次,在宁夏老家拍摄的,最后整个宁夏老家的舍弃掉,主要是篇幅的原因,我们想把最精彩的呈现出来。
主持人赵宁:最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陈晓卿:我会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说,你讲的故事符不符合《脚步》这个主题的总体需求,或者说在节奏上会不会信息的密集度,会不会过于平淡,如果密集度不够,或者是浓缩,或者就舍弃。我也看到网上很多观众说,这次的节奏太快,我们不得不看完一套又看九套,看了两遍很多地方才看得懂。反映这些问题的还是上了些岁数的,我也放过年轻人看过,如果是稍微专注一点,是能够看明白的。也有人说美食的部分不够,没看够,这也是导演的一种非常损的做法,故意不让你看够,赶快进入下一个故事,这可能是影视叙事的策略。
李勇讲述惊险玩命经历 陈晓卿笑言再拍会死人
主持人赵宁:我很想说为什么只有8集呢,为什么不在第二季有更多的呢?
陈晓卿:会死人的。
主持人赵宁:等了两年?
陈晓卿:一年多。我们拍摄是大半年的时间。
主持人赵宁:故事的开篇去了西藏,也是我的同事跟我分享了,你们是在更高的树上拍的。
李勇:上过两个,两棵树都有拍摄过。
主持人赵宁:当时没有特别多的保护措施,摄影就上了。
李勇:我自己摄影。你想得到一个新鲜的角度,让观众身临其境,我就想尽量贴近他,跟他靠近。
主持人赵宁:以前爬过树吗?
李勇:我不会。这次是别人把我拽上去的,当地人的生存技能在城市里面人不能想象。他们在户外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说爬树,主人公的哥哥,花絮里面有,很多是他做的,身手特别好,爬树很快,爬到很高的地方,把我们滑轮固定住,系绳子,请了7、8个当地人完成了这个操作,拽,把我拽上去。
主持人赵宁:高度很高吧?
李勇:对。树很高。
主持人赵宁:你当时的高度?
李勇:我自己应该是30多米、40米的样子。
主持人赵宁:当时是什么感觉,因为你要待很长时间。
李勇:在下面看不觉得,在电视屏幕上也不觉得。但是设身处地,到了那个高度,会觉得树不停往下倒,树会动的,你老感觉身子马上要下去。
主持人赵宁:有一个杠杆原理,在高的地方,很小的动会觉得很大幅度。
李勇:你随时觉得要下去了。是非常恐惧的。
主持人赵宁:拍摄之前有跟陈导说要加你的保险吗?
李勇:没有。
陈晓卿:他这个确实是违规操作,回来得到的不是表扬,是批评。也就这一次意外,其他的都没有这样去拍摄,都是有比较好的保护措施。对我来说片子不是最重要的,人肯定是最重要的。
[NextPage]《舌尖上的中国2》三位导演
主持人赵宁:这个镜头也被网上的朋友说,跟BBC的《人类星球》有类似,听说导演已经回应了,是致敬的意思吗?
李勇:这个问题是我特别想跟大家说的问题,我们不存在需要避讳的。拍摄这个之前,我特别喜欢《人类星球》。当地有两种采蜂蜜,一个是在几十米的悬崖说,从上面下去,或者搭钢索去。我掌握不了,拍摄难度更大,没有参照的可以让我跟他同步进行的。另外一个就是片子里面看到的那种采集的方式,就是爬树。如果是特别能干的人可以徒手上去,树稍微粗一点,力气没那么持久,可能会选择这样的。爬树的方式有两三种的方式,我就选了这样一点。我之前看过《人类星球》非洲采集的蜂蜜那一段,我特别想把人家做的好的拿到这里面来,一个是致敬,一个是学习。我们尝试做一些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荡,在树上同步拍摄的,尽量能用我们自己的新鲜的成分在里面。因为你拍摄的东西和拍摄的对象是同样的一个,我们肯定有很多方法和手段是一样的。这个存在有很多借鉴的因素在里面。
陈晓卿:可能对我来说,我也看过《人类星球》,而且《人类星球》也是我作为范本让大家看,也是开书单的时候开的。我更关心的不是形式上的问题,我首先关心的是他们是不是真的采蜜,至于镜头语言上的重复和模仿,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言,不是说中国有这种情况,国外也有这种情况。探索拍了一个东西,说谁谁之前拍过,大家可以讨论,不一定有定论,你说抄袭也好,模仿也好,我们说的好听一点叫致敬也好,大家都可以讨论,我也都承认。我关心的都不是这些,这些关心的特无聊,我只关心白马家是这样采蜜吗,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蜂蜜是不是对他们珍贵,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主持人赵宁:你吃了蜂蜜了吗?
李勇:我吃过。可能大家吃过才知道他们为什么去采。
主持人赵宁:就往嘴里直接塞吗?你得多甜?
李勇:对。你吃过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危险的动作,我从来没吃过那么香那么甜的,和养的蜂蜜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有这样的传统的,采集野蜂蜜。
陈晓卿:现在网站上卖的也特别多,当然不一定是这个,其他的也卖的非常好。
主持人赵宁:一部片子火了自然会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大家从各个角度点评,大家为食材抱不平,蜂蜜我辛辛苦苦爬这么高都没躲过去。陈导是会心一笑。
陈晓卿:这个是搞怪,我也觉得挺好玩的,人类一直和自然寻找一种平衡,怎么从自然界获取食材,获取多少,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2》是鼓励大家去把山水吃光。在我们的每一集的片子里面,不管的提醒。刚才提到的,(杨)就说大海只有10年。那段解说词改动非常大,这句话非常重要,一直没让拿掉,资源是非常稀缺的。
主持人赵宁:解说词也被很多人引用,解说词也是经过几次打量的。
陈晓卿:少的是几次。
李勇:故事、美食、架构出来,我们会不停的切磋,反复的推敲,跟总导演、总制片人、顾问。
陈晓卿:包括科学顾问,都是来回的邮件。
主持人赵宁:解说词不停的更改,是希望有更美的表达。
陈晓卿:少犯错误,目前里面还是有错误。作为一个公众平台,播放的节目,你要照顾方方面面的感受,比如说素食主义者,比如说一些民族的风俗都要考虑到。
主持人赵宁:这些限制有给拍摄带来一些难度吗?
陈晓卿:在选材的时候都会有。我没有办法把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收到电视上去,那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主持人赵宁:陈导作为一个高级吃货,你最喜欢吃的是?
陈晓卿:我最喜欢吃不健康的食物。
主持人赵宁:油炸的?
陈晓卿:油炸的、下水,肥肉,听上去有点无法自持。
主持人赵宁:李导第一集拍了走遍了大江南北,横跨了很长的时间长度,是一路吃过来的吗?
李勇:对,每一种食物都要吃一下,我们才能告诉观众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味道、嚼在嘴里是什么效果。
主持人赵宁:你们播出的是最好吃的。
陈晓卿:我们从来不说《舌尖上的中国2》的食物是最好吃的,因为我们是探讨的食物和人的关系,我们探讨的是日常饮食中的,肯定是大家吃得起的,或者是稍微紧巴,两天吃点方便面,第三天肯定吃得起的。
主持人赵宁:第一集是《脚步》,李导也留下了脚步,第二集是《心传》,似乎不需要跑那么多路吧?
陈磊:当然也需要。刚才李勇说他有一个故事是找了8个月才找到。我有一个故事跟他一样的。是制作面条的故事,2月份开始调研的时候找,找了好几个省,一开始找了几十家之后,都不是很满意。我们总导演也不是太满意,对我来说也不是特别能表达这个主题,10月初的时候,才最终找到了在片子里面呈现的这一家人。
主持人赵宁:一家人制作面条?
陈磊:对。
主持人赵宁:做面条很难吗?
陈磊:对。
李勇:会非常精彩。
陈磊:面条虽然很平凡,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制作它的过程,也是充满了艰辛,也需要付出时间,他们制作面条是一个晚上要起来两次,睡不好整觉得,要花24小时的时间。
主持人赵宁:说明人为了一个食材所付出的心血和情感。
陈磊:对。包括上一代人要把手艺传给下一代人。
主持人赵宁:中国人常说最好吃的食物永远是家里面的食物,因为是有爱在里面的,是给有爱的人制作的。
陈晓卿:小心理科生跟你急,爱的化学分子式是什么。
主持人赵宁:陈导我觉得李导不容易,爬到30多米的树,包括跳跳鱼那一段,拍的也挺不容易的。陈导,是不是这方面好多了?
陈磊:肯定是。
陈晓卿:我揭发一下,他有一道菜,为了拍一道菜,连续工作27个小时。
主持人赵宁:引发了我特别大的想解决的问题,我有时候你们拍的太漂亮了,看食材扔进去,颜色的搭配,觉得太好吃了,一定是在拍摄上下的工夫,怎么那么好吃,怎么显得那么好吃呢?
陈磊:因为总导演的要求特别高,高到有时候有点变态的程度。
主持人赵宁:说一下变态要求?
陈磊:很难满足他。
主持人赵宁:他有什么要求很难满足呢?
陈磊:其实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的人。在他虐待我之前,我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自虐过程,想各种招想呈现好,每次到他那里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二集最后在影像上,我自己觉得能够达到相当好的水准,跟总导演不断用鞭子抽我们是分不开的。
陈晓卿:他们自己都很有才华,我只是假装观众看一下。
陈磊:我们的剪辑率非常高,你需要更大量的拍摄材料,才能支撑这样大画面的内容,现场要想很多招来营造。之前拍摄片子这个镜头有两个角度拍就行了,后面就能剪了。
主持人赵宁:这个最多到多少角度?
陈磊:基本上我跟摄影师共同出主意。总导演说的决定性的时刻,都会想8—10个角度呈现。
陈晓卿:我们在整个的食物加工的无数性瞬间里面,要选择一个决定性瞬间,要求大家多角度的呈现的,才能把食物拍的更漂亮,都是他们自己想的,我还是观众。
主持人赵宁:陈导有提到,27个小时拍摄一道菜。
陈磊:这是他(陈磊)干的。关于上海本帮菜的故事,我是想中国厨艺的刀工火候都结合在这里面,里面有一道刀工菜,扣三丝。
陈晓卿:也不贵,一般的100多。
陈磊:没有,我那个菜60多块钱。菜非常的普通,没有贵的食材。需要花时间用刀工造型,再加上清汤,味道就特别好。这个菜特别考验一个厨师的刀工,三种食材质地不同,我们拍摄的厨师把这三种切成0.5毫米粗细,是需要非常用心和专注做。
陈晓卿:平时做一道这样的菜要4个小时。
陈磊:如果真的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陈晓卿:所以说有的菜要预定,不能到那儿先点。
陈磊:对。
主持人赵宁:我看第一季留存至今的遗憾,我很认真看了,也没有提高我的厨艺。
陈晓卿:我们下次重点表现厨艺就好了。说到厨艺,我要爆一个料,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里面,为什么安排他拍《心传》,因为他是唯一的一个世家,他的爸爸就是一个厨师。
主持人赵宁:结果呢?
陈磊:很惭愧,我是一丁点没有继承来。误入歧途,走上了拍纪录片的路。
主持人赵宁:你爸爸也很感动吧。
陈晓卿:你有没有把片子给你爸爸看。
陈磊:还没有,我一直被总导演关在这儿。我希望在播出的时候跟全国人民一起看。
主持人赵宁:有没有重新认识你父亲和他的职业呢?
陈磊:分集导演来到剧组,总导演把7个主题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第一个就选择了《心传》这一集,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通过一个片子来拍从事厨师的人。这可能是我很好的机会,可以用这样的片子来献给我父亲的。
陈晓卿:作品感很强,相当于写小说,扉页上写,TO MY LOVE。
主持人赵宁: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对创作者们很好奇,这一次都是80后?
陈晓卿:他稍微大一点,79末。
主持人赵宁:还有海归,陈导是怎么选择的?
陈晓卿:这个事都不是我干的,是制片人,他有广泛的人脉,我谁都不认识,我认识的都是美食界的。
主持人赵宁:是什么让你们去付出一年多的艰辛来加入到《舌尖上的中国》呢?
李勇:我们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作品,然后当制片人告诉我,问我有没有时间,或者有没有兴趣做的时候,别的导演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大家肯定觉得愿意去做,愿意把自己以前的经验或者是修养或者是技巧,如果说把这些元素加到片子里面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想从片子的创作中吸取很多的东西,有一个快的成长,各个方面来考虑。
我们都想着付出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想着呈现一个尽量没有遗憾,或者说尽量少遗憾的作品给大家看。这个片子不管怎么样,至少我这一集播出来,大家有的很喜欢,有的要说很多话,有的会有批评,不管怎么样,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是问心无愧的。
主持人赵宁:没有遗憾了?
李勇:这个作品完成了之后,到这个状态已经定型了,所有的应该给观众了,我只能说我尽力了。
陈晓卿:你不知道人家有多努力。
[NextPage]《舌尖》总导演陈晓卿
主持人赵宁:陈导是从上海过来对吗?
陈晓卿:他(李勇)是重庆电视台的导演,他(陈磊)是上海电视台的导演。
主持人赵宁:听说剧组里陈磊是学习委员。你是班主任?
陈晓卿:不是,我是看门的门卫。
李勇: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每天去扫地,定个盒饭,如果有生活委员应该是我。
陈磊:是我们勇哥德高望重。
主持人赵宁:你那句四川女人耙耳朵。四川女人做菜不管好不好吃,但是都比较喜欢吃。
李勇:吃上是比较有讲究的,喜欢吃。
主持人赵宁:陈磊你呢?
李勇:我替他说,专业水准上他是最高的。
陈磊:我最喜欢自虐的,陈老师还没提要求,我自己先虐。
李勇:进入后期剪辑的时候,他的片子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本。
主持人赵宁:这个周末要好好期待一下了。
李勇:这一集绝对不能错过。
陈晓卿:但是我不觉得这一集会收视会特别高。我跟他打了一个赌,他自己信心满满。
主持人赵宁: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泼冷水。
陈晓卿:太偏艺术了,我内心上希望能有更高的突破,更高的收视。
陈磊:这次我做《舌尖上的中国2》有很大的突破了。跟勇哥我们俩都是信奉长镜头拍的,这次改造成了平均镜头0.8秒的高速剪辑。
主持人赵宁:逻辑关系为什么会打散?想法是怎么样的?
李勇:从文案到最后的成片,经过了无数此的推敲,大家在下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动了很多的脑筋。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下面有一个隐藏的结构在里面,从人的脚步,到食物的脚步,到人生的命运,会有隐含的东西在后面。可能细心一点的观众会看到会认可。如果就是关注美食本身,可能会觉得有一点不满意,或者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能会有这个疑虑。
主持人赵宁:我们说了为拍摄纪录片,大家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也被陈晓卿导演琢磨了。但是总会留下欢乐的地方,先苦后甜,说一下拍摄过程中开心的段落,我们没有在镜头上看到的?两位绷着脸,看来没有?
陈磊:拍摄是特别开心,我们整个的氛围比较好,通过这个片子也认识了这么多导演。他明天要拍摄新的片子,马上要离开我们组了,昨天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一直告别到凌晨三点。
主持人赵宁:喝了。
陈晓卿:是每个人对着镜头说话,说到三点钟。
李勇:不是喝酒,就是对着镜头说。我们已经在一起400多天,友谊非常的深。在一起的情感,超出了简单的团队了,是友谊,是战友,终究要分开要走,别的人都很舍不得。一年多,我们没有相互的倾诉衷肠,昨天所有团队的人都对着镜头评价,所有的人都说说我心目中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我对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告别。一直说到三点多,我觉得是特别愉快的过程。到最后我们在宿舍里面合影,拍了很多照片。
主持人赵宁:昨天是因为李勇导演离开。
李勇:我这一集播出了,我就是要撤出剧组了。
主持人赵宁:肯定有很多剧组的同事们对着镜头说。
陈晓卿:说了很多肉麻的话。
陈磊:主要是倾诉对勇哥的爱意。
主持人赵宁:能分享一下吗?学习委员。
李勇:这个是独家素材要留着。
陈晓卿:这个要留着,很多年之后再打开。
主持人赵宁:你多说一点,他就可以泪洒现场。
陈晓卿:不会,我们都太坚强了。我们在拍摄过程当中,每一位导演都拍哭了少则3、4个,多则5、6个。有的是拍摄对象哭,有的是我们哭。有网友问,你们好好拍一个吃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心酸,拍吃的过程中,你可能见识到更加真实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一个成长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养完了自己的子女,开始养自己的第三代,孩子都没有在身边的老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记录下来呢。为什么美食纪录片就一定是特别美的食物。而且记录下来之后,美食就变得不美了吗?我也没想好,但是我觉得既然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我们尽可能都把它给记录下来。他和他太太去拍空巢老人的时候,走的时候他和他爱人都哭着,我想回北京,想在那儿侍候老人,老人太好了,像一家人一样。另外的导演也是,和主人公保持的联系非常的密切,有什么事情都要找我们,组里面经常开完会都会接电话,我们刚才在开会,对不起啊姐夫。
陈磊:认了很多的亲人。
主持人赵宁:为了一个故事,在当地的拍摄时间是多久?
陈磊:基本上先去调研一次,可能会花一周左右。有长有短,顺利的话花一周可以找到,不顺利的话可能花几个月才能找到。正式拍摄的时候会做一些周密的计划,尽量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素材,花一周左右的时间。
陈晓卿:长的有到15天的,没有更长的了。但是有不间断拍过的,今天拍,再过一个月拍。
主持人赵宁:刚才晓卿导演说到的空巢老人,是陈磊导演?
陈晓卿:不是。
陈磊:那集的导演是我的夫人。有很多人物拍完之后都依依不舍。在一周时间内朝夕相处之后,会有一种感情建立在里面。
陈晓卿:他们也是令人羡慕的,老有人给他们寄特别好吃的泡菜,别的导演都没有。
李勇:我们也能蹭一点吃。
陈磊:挂面多被你们吃了。
主持人赵宁:刚才李勇说你在电话里面得知你拍摄的对象成为了当地受关注的人物,甚至有可能开辟了一些把食物卖出去的方式。因为你们的拍摄改变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的轨迹,这是你意料中的吗?
陈晓卿:这个是无奈的。我拍纪录片,我拍纪录片20多年的时间了。在这过程当中,很多的时候,你的主人公都会面临着改变。整整20年前,我在广西的一个大山里面,拍了一个纪录片叫龙基,龙基梯田那个地方,拍孩子们读书,比较穷,上不起学,片子结束的时候,还想往下拍,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问题,我第二年再往下拍的话,这个孩子就真的读不起书了。后来我放弃拍摄了。通过朋友也包括我自己把村子里的孩子的读书问题基本上用希望工程的形式承接下来了。当年拍摄的主人公后来读了洛阳外国语学院,现在在北京做印度旅游。每年春节的时候,他对我的那种孝顺比我儿子还要孝顺。纪录片可能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好的,可能是这样吧。
你刚才提的问题是我们在意不在意改变主人公的命运?其实,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哪有不被改变的。但是你如果说你关心了这个,大家就去关心这个,你关心了留守儿童,大家就都关注留守儿童,我也不相信纪录片有那么大的能力,留守儿童太多了。他们在最早报上来故事的时候,同质化的非常多,尤其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环境问题,几乎都能遇到。每一户都能遇到,这种问题太普遍了。我们不能都把它解决了。他说的煎饼那家,也是老人带着孩子,整个的中国农村,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空心的,家里的壮劳力都打工去了,这是中国的现象,我们真的改变不了太多。
主持人赵宁:这季8集确定了播出的顺序了,《心传》是要跟大家见面的。接下来呢?
陈晓卿:《时节》,是原先的第一集。那个好吃的比较多。
主持人赵宁:陈导还会第三季、第四季拍下去吗?
陈晓卿:我在中央电视台上班,拿中央电视台的工资,台长让我做,总监让我做,我就得做下去,总监说这个节目就做到这儿,我就收手了。
主持人赵宁:我想问你个人?
陈晓卿:如果我做这个,也会做其他的。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动物一样,它一直在走。
主持人赵宁:你创造的这个品牌。
陈晓卿:我一直不认为是我创造的。这是我们很多人一起创造的,我们的顾问、我们的第一季的团队,第二季的团队,所有人的智慧都在里面,包括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所有人,几乎都在为这个片子做努力,我不认为是我创造的。
主持人赵宁:今天很开心我们借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跟大家刚刚见面引发大家热烈的关注和热议,我们能够将陈晓卿总导演,以及两位分集导演请到新浪跟大家交流,这个周末我们还期待着第二集《心传》跟大家见面。我们的嘴角似乎还回味着脚步的味道,他们又即将奔赴新的工作的岗位上了,感谢你们。谢谢。这场聊天先到这里结束了,感谢大家,也感谢易茗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