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古希腊经典戏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将在北京电影学院C楼剧场进行首演。该剧是首部被译成中文的古希腊戏剧,之前从未在国内公演过,该剧故事可以称之为整套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的终章。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大胆将电影基因植入戏剧表演,打造“史诗级大片”的震撼效果,为观众们诚意奉上视听盛宴。
《伊菲》首登中国还原精髓植入电影基因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经典悲剧,同时,它还是首部被译成中文的古希腊戏剧,本次演出是该剧首次搬上中国舞台。该剧由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启迪传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讲述了古希腊少女伊菲革涅亚被流放到遥远的陶洛人里,在此与亲弟弟重逢,为逃回希腊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除了故事本身是经典,我们还突破性地植入了电影基因,使整个剧有一种‘大片’的质感。”该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介绍,此次北京电影学院将该剧搬上舞台,除了还原经典故事和古希腊戏剧精髓,更和表演研究所的特长相结合,植入电影基因,创新打造“史诗级大片”。据悉,曾为闫维文、李玉刚、宋飞等多位艺术家编配个人专辑及演唱会的著名作曲家冯达为戏剧量身打造了两首主题曲。除了主题曲,音效方面同样精益求精。“我们特意请声效大师根据剧情,设计制作了一整套声音效果,比如海浪声、关门声。这些声音效果逼真,并对我们的剧情发展有很好的烘托和推动作用。”
严选演员训练艰苦力保品质精良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出,在演员选角和训练上,坚持超高标准、严苛要求。“我们的演员都是年轻的老牌戏剧演员。”赵宁宇介绍,参与此次演出的演员都是科班出身,并在东方歌舞团、国家大剧院、铁路文工团等单位有过丰富的表演经验。“我们为这部剧设计了精彩的动作表演,这就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专业功底。戏中的所有女演员都有舞蹈功底,男演员也有武术功底。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差距,在影视剧中还可以通过替身、后期等技术手段处理来弥补,但在舞台上,容不得半点‘差不多’。”
因为容不得半点“差不多”,即使是这些有丰富表演经验、专业功底在身的演员,也是下了苦功。“我们经常因为一个感叹词、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几十遍。”在剧中饰演伊菲革涅亚的演员杨淇说道。作为一名演员,杨淇在《甄嬛传》、《赤水河》、《国家记忆》等多部优秀影视剧中有着精彩表现,提起这次演出,她说:“不管过多久,我都一定会记得这段经历!导演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一个感叹词,都要从声音、语调、表情和形体状态等多方面去琢磨。我们的动作戏,看上去很过瘾,但在训练中,导演把得过武术冠军的演员都训伤了。”
几代人心血之作艺术坚持一脉相承
“我们这部剧,不单单是电影学院做的。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赵宁宇表示,这部剧,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对艺术的坚持。《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是第一部被译著的古希腊戏剧,译著者罗念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贡献。而此次戏剧演出的艺术指导罗锦鳞,正是罗念生先生的儿子。
除了这对在戏剧领域都颇有建树的父子兵,此次演出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几代师生对艺术坚持的一脉相承。本剧导演赵宁宇、特别主演王劲松都是罗锦鳞的学生。“我和赵导是北电的同班同学,在校期间,我们共同参加了一个话剧社,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古希腊戏剧。”王劲松回忆道,“那个时候开始,就对古希腊戏剧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赵宁宇也讲道:“我的老师罗锦鳞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一直影响着我。不管是大戏、小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是作品,都一定要有艺术标准。而我又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我的学生,包括这次参与演出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艺术研究所的同学们。”
据悉,这部凝结了几代人艺术坚持的心血之作——《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将于6月5日—6月10日每晚19:30在北京电影学院C楼剧场开幕,并将于今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