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型纪录片《通途》热播 展现民族奋进精气神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潘宣 2017-10-31 16:17:01
时刻新闻
—分享—

  太行山郭亮挂壁公路、湖南湘西矮寨大桥、贵州黔北绝壁生命渠这一系列开路、筑桥、修渠的工程惊艳世界,不仅是艰苦环境中的工程奇迹,更是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精神高地。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特别策划,深圳卫视倾力打造五集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每周五晚21:38分正在深圳卫视热播,彰显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纪录片《通途》通过壮观震撼的大规模航拍现场、生动热络的百姓生活场景、让人感动的历史故事,实现“大主题小切口”、“大时代小故事”、“严肃话题百姓表达”的有机结合,呈现“自强不息,充满干劲”的精气神。

  攀绝壁、跨峡谷,深圳卫视以具有多年专题片制作经验的《探秘时刻》王芳团队为核心,联合无人机工作室等团队组建30多人摄制组亲赴太行山、湘西、贵州。历时5月,用脚步丈量太行、用指节攀爬绝壁,用亲近的语言、专业的镜头讲述劳动者的点滴,真实再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史诗。

  “开路,让天堑变通途,而劳动人民坚韧不拔改变贫穷命运的故事,让《通途》变成了砥砺奋进,走向富裕的通途。”制片人王芳介绍说,“将大时代背景下的朴实故事用专业的镜头表现出来,离不开集团和频道领导的支持,也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精心合作。”

  要真实纪录劳动人民脱贫致富的改变,《通途》在内容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嘉宾支持;制作上,也通过大数据,高科技来捕捉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砥砺前行、奔向富裕的通途。

  五集各有侧重,《太行天路》以开凿挂壁公路来展现中国劳动人民脱贫致富的顽强追求;《矮寨大桥》从创造四个世界第一的悬索桥讲到对探索跨峡谷建桥技术的不懈追求;《生命渠》围绕党员故事,36年修筑高山绝壁生命渠,呈现劳动人民的淳朴、坚持和真善美。

  《通途》不仅讲述了开路、筑桥、修渠的坚辛工程,更借助历史史料、村民口述真实还原致富历史。一个个朴实有力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人民致富的通途,一幅幅老照片,编织了一曲又一曲“追求文明、顽强拼搏、充满干劲”的赞歌。

  第一集 太行天路(上)

  在第一集《太行天路(上)》中,讲述了50年前,郭亮村人在支书申明信带领下,轮班组建“十三壮士”历时5年零2月,打造绝壁天路的故事,从而引出郭亮人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气神。

  “每集我们选择的角度都不一样,很难说哪集最精彩,真正打动我们的还是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村民的淳朴和坚持”。《太行天路》导演王凯弘说。

  郭亮挂壁公路的完成,历时5年零2个月,打坏了8磅重的铁锤4000多把,消耗了12吨钢钎。爬了600多年天梯的郭亮人在无电力、无机械的艰苦条件下,凭着一双双手,硬是凿开了他们走出大山的绝壁天路。

  当时在太行山的游人在对面的山头看到了摄影师拍摄的这一幕,用手机记录了下来,便有了这张纪录在悬崖裂缝上拍摄的照片。

  第二集 《太行天路》(下)

  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的导演团队一直以劳动人民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为制作内核,在拍摄了大量奇、险的素材外,导演王凯弘和摄像们多次往返太行山,不断打磨,真实记录郭亮人顽强奋进的致富路。

  郭亮人的致富路格外难得,第二集《太行天路(下)》就讲述了,这条绝壁天路让郭亮村变成了4A景区,真正带领着郭亮人走上了小康生活。如今郭亮村人人都在辉县有了房子,凯弘说,“现在,他们每天从郭亮到辉县只要3个小时,小孩都在辉县上学,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搬到辉县,对郭亮人来说,郭亮才是他们的家”。

  生活富裕了,生活方式改变了,可他们还是地地道道的郭亮人,守着自己的家乡,是郭亮村给了他们“家”的温暖。郭亮人凭借自己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挑战的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也用他们的淳朴和真情告诉我们不忘本。

  第三集 云中天桥(上)

  超越自然的局限,超越社会的局限,这样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第三集《云中天桥(上)》中跨越峡谷的矮寨大桥就是劳动人民超越自然的局限,创造的奇迹。

  作为《云中天桥》导演,柯燕说,“矮寨大桥的景色真的很美,但拍摄时连续一周都是阴天,有一次已经拍到了晚上10点多,我们想着说第二天再去碰一下运气,凌晨两点我们决定到山上去等,一到山上,天很黑,但我们隐约能看到云,当时整个团队都很开心,到五六点的时候,拍出来的矮寨大桥真的特别美。”

  这座高355米,长1176米离天近、离地远的通天之桥创下了四个世界第一,独创的“轨索滑移法”被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两大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第四集 云中天桥(下)

  1000多个日日夜夜,这道横卧云端的天下奇观,与千年苗寨、万年峡谷风光融为一体,助力湘西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第四集《矮寨大桥(下)》中就讲述了这座悬索桥的鬼斧神工。不仅让外人看到了湘西的美貌,独特乡村旅游也留住了人才,带动了经济。

  面对壮观的景象,拍摄十分不易。导演组女孩子偏多,大家都十分恐高,经常是一边尖叫,一边拍摄。但仍然克服困难,力求拍出这座悬索桥的美景。

  尽管很“怂”,摄像师仍用专业的精神完成了拍摄,正如修建矮寨大桥一样,超越自我的局限。总设计师也运用了特殊的设计,让桥的索塔超越局限,从山里“长”了出来,大桥建成当年,就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创下了四项世界纪录。

  第五集 生命渠

  第五集《生命渠》正是讲述的老共产党员黄大发的故事。在黔北深山中,藏着一条大发渠,远看就像“天河”一样嵌在高山绝壁上,它是贵州遵义的老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凿出来的“生命渠”。

  第五集的导演鲁毅也深深被黄大发的故事感动。 “能真正感动自己的故事,才能打动观众。”鲁毅说,“修筑在半空中的生命渠,导演团队需要肩抗摄像机,花2个小时上山,黄大发每天都要上山维护渠道,下山后还义务给前来学习的七、八拨党员讲述自己修渠的故事。”

  这么多年来,黄大发都没有一张照片,直到2017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老支书黄大发“时代楷模”的称号后,才有一两张照片贴在墙上,这个让大家认为“轴”和“憨厚”的82岁老人,为修渠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正是他的“轴”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朴实与顽强。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这段横跨36年的修渠故事,不仅改善了生命之源,更诉说着梦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黄大发用自己修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平凡而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精神上的伟大。

  深圳卫视推出五集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紧扣时代主题,弘扬劳动精神。以真实客观的画面,用亲切的解说,和淳朴劳动人民的故事,解读了中国人民脱贫致富的通途。

  纪录片《通途》在宏观层面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将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的“精气神”用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艺术视角呈现,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为劳动人民的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点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娱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