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类却有着洞察美、提炼美的智慧,“天人合一”正是东方审美的最高境界。《衣尚中国》第八期之“自然之美”探寻了中华服饰背后的“天然雕琢”--⼭⽔取形,将看得见的⼭⽔穿在身上;章纹配⾊,将天地万物的颜⾊纳⼊布料。节目融丰富的学识与真切的现实关怀于一体,让观众不仅领略到“⾃然之美”中暗藏的东⽅⽓韵美学,也由此启迪心灵,重新思考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天常、惜生爱物,回归久违的田园诗意。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正在热播,节目以审美的视角探寻服饰背后的文化,发现传统的时尚,解读现代的经典,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神采,也丰富和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本期的《衣尚中国》之“自然之美”清新脱俗,解读了中华服饰上浸染的山水之灵、草木之精,更揭示了其采之有时,⽤之有道,取之天成,顺其⾃然的高尚理念。
古人的智慧让人看到风的形状
现代工艺能够让服装具备更多的色彩、材质和图案,但古人是通过怎样的审美与智慧,把春花秋月、流水潺潺的意向化作了衣袂翩翩,制造了柔美和谐的“中国色”,实现了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本期《衣尚中国》用层层递进的三大空间来寻找答案。 在“历史空间”环节,节目通过艺术跨界和绚烂的美学碰撞,以戏剧、舞蹈、音乐剧的多元形式演绎了三幕不同时代的舞台剧,借由苎麻、石榴裙、披帛等服饰和服饰主人的故事,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感受中国人寄托在服饰上的情感与精神慰藉。
观众通过《西施浣纱舞》,感受到了“夏布”的清灵飞扬。夏布,是中国最古老的布,由苎麻草做成,它看似波澜不惊,但却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绢,它的触感和丝绸一样柔滑,用它做成的衣服也像丝绸一样飘逸。
古典诗文中,关于“红裙”“茜裙”“石榴裙”的记录不胜枚举,而舞台剧《石榴裙的梦》则讲述了与“色彩”有关的爱情故事。唐代的一个男孩背井离乡踏上丝绸之路,他不仅想成就一番事业,也要为他心爱的女孩圆一个关于石榴裙的梦想,然而,山高水长、岁月流转,红花染成的石榴裙虽然最终穿在了女孩的身上,但二人却相隔千里,那比石榴花还要火红的颜色不再代表着幸福美满,而是无奈与遗憾。
在《披帛》中,长条形的薄纱披帛围在身上,低调而普通,却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感受到风的形状。
在“匠心空间”,访谈嘉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建军讲述了古人如何从自然中认识颜色,给颜色取名和提取颜色,演员李晟和服装设计师曹震等几位嘉宾还在现场一起体验了植物染色。
而在“创演空间”,设计师楚艳展示了“自然系列”服装作品,她挑选的作品不仅遵循了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还试图重构一个属于当下时代的新“中国色”的体系,让人们充分领略独具东方魅力的“自然之美”。
“中国色”中有着天然随意的美
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人要了解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观察、去探寻。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生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山顶洞人用树叶、兽皮装饰自己,形成了中华服饰的雏形,之后,丝绸开启了中华服饰的新篇章,棉花则为中国人带来了浓浓的暖意。这些都是自然给予人们最好的馈赠,中国人早已经习惯于以丝织棉麻为底,取材于自然;以草木花卉为底,取色于自然;以世间万象装扮世间,取意于自然。而这些色彩斑斓的服饰也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中国色彩体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匠心空间”环节,《衣尚中国》节目组,请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杨建军老师,他揭示了中国色的一个特点,便是看到色名就可联想到生活中的自然场景,比如,杏黄色、桃红色、葱绿色,都是从自然中选择意象进行提炼之后的色彩表达。
“中国色”中自有一种天然随意的美,湖蓝、天水碧、月下白,闻之便觉陶然,充满意境和生活情趣。然而,有的中国色彩却不是那么容易“听声辨色”,比如,“燕尾青”到底是什么颜色?根据清代《萝藦亭札记》记载:“皂之兼绀者正当名为玄青,玄乃赤黑色,玄鸟是也,俗谓之燕尾青。”在明清小说当中,燕尾青色的衣服,就是一种偏蓝色的、蓝黑色的色彩。
而“月白”则是白色里面带着一点淡淡的蓝,明代 《墨卿谈乘》记载:“青白之间,谓之月白”,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月白是靛蓝微染,稍稍沾一点点蓝色。节目中穿插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月白绸圈金绣花卉钱袋”则让观众对月白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百草霜”听起来富有诗意,很多人从名字联想到晶莹剔透的白色或者银色,然而,它的“真容”却是“锅底灰”。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百草霜,就是烧上百种草,在锅底或者烟筒里,形成的像霜一样非常轻柔的烟灰、烟墨。
“秋香”也不再是人名,而是一种很浪漫的色彩, 在明清的文献当中多次出现,《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去探望薛宝钗的时候穿的就是秋香色的衣服。节目上呈现了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袍,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从中可以看到,秋香色是从绿到黄的一种色彩,有人认为是黄白色,也有人认为是偏深的黄色,这也是“中国色”的随意性,往往代表一个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颜色,是中国古人把味道运用到色名里的一种诗意。
而在杨建军的解读中,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五色观确立得非常早,比西方的七色观早了一千多年,“《尚书-禹贡》记载,五色是青赤黄白黑,这大概是关于五色的最早记载。”
中国植物染色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代是中国“植物染”的鼎盛时期,《大唐六典》有专门记载,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的使用花叶,有的使用茎、果实,有的使用根,有的使用皮,在当时是最主要的染色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非遗”的热潮,目前的中国处于“植物染”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阶段。 杨建军透露,中国丝绸博物馆运用科学加传统的方法,复原了三十三种“乾隆色”。而更为神奇的是,如此丰富缤纷的“乾隆色谱”,所使用的染料只有九种,染蓝色的靛青,用的是含有靛蓝的植物菘蓝;染红色的红花、苏木;染黑色的橡碗子、五倍子;染黄色的栀子、槐米、黄栌、黄檗。
数百年前宫廷色彩的还原,解开了颜色的密码,使得历史沉淀的精华得到继承和发扬,让传统文化生机勃发。
“植物染”让服饰有了生命和温度
“植物染”中不仅有自然和时间的记忆,也有手作的温度。《衣尚中国》请来了植物染研究者、独立设计师曹震、演员李晟,与杨建军老师、主持人李思思一起体验了植物染色的变幻无穷,亲手感受这个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技艺。
一时间,《衣尚中国》的舞台似乎变成了厨房,摆着红色、黄色的汤液,旁边还放着乌梅、栗子壳等材料,几位嘉宾更是手拿筷子,像是涮火锅一般,夹着丝巾在“锅”里上上下下。但其实,那“红汤”是精心制作的红花染液,经过清水浸泡、揉搓淘洗多次,去掉黄色素后,用草木灰水浸泡和过滤,再加入乌梅水中和,调至弱酸,才成为了鲜亮的染液,红花可以染出大红、莲红、银红、桃红、水红等不同的红色,用红花染出来的色彩在唐代非常流行。
而“黄汤”则是黄栌染液,将黄栌粉碎、浸泡、多次熬煮之后过滤而成,经常用作中国唐代皇帝龙袍的色彩。
此外,设计师曹震还解读了茜草、槐米、栗子壳的用途。 茜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染色材料之一,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被称为“茹藘”,染出的色彩很沉稳;槐米,来自在北京的路旁到处都能看到国槐树花苞,花未开时,采集其花蕾,它染出来的色彩非常鲜亮;而看似无用的栗子壳则是非常好的染色材料,接近咖啡色;此外,染色还需要明矾这个媒染剂的助力,它相当于桥梁的作用,将植物染料和织物结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帮助固色。
这些当做染料的植物,都非常普通,却能够制造出千变万化的色彩魔法, 《衣尚中国》也希望现代人能够像古代的人对自然的感情那样,多一些亲近和关注,发现更多来自自然的美。
“植物染”的天然色会随着时间而略有褪色,但褪色反而使得它有了生命和温度,它像是人生一样,有繁盛的时候,也有衰退的时候,天然染色的色彩的美感,正是在褪色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褪色以后,它会呈现出更深沉、更含蓄的色彩。本期《衣尚中国》把这份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色彩跟大家分享,把丝巾作为礼物送给参与到节目互动当中的观众朋友,希望人们能与天地共存,与自然共生,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不仅发现美,也要守护美
中国色是一种力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四时变迁、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都能引发灵感,促使人们不断进行美的觉醒,美的创造。
《衣尚中国》“自然之美”公布了主题纹样,取自清代大红色缂丝彩绘袷袍上的“八团梅兰竹菊纹”,盛放于千年华服上的自然之美,既有章可循,又不拘泥于形式,多彩的四季花卉与飞舞的鸟蝶簇拥成团,形成古代纹样最经典的构图。
细致的笔触不仅描绘出大自然最美的模样,同时也刻画出对生活最真挚的愿景。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进入衣尚中国互动小程序,了解纹样背后的故事,定制属于自己的自然之美。
创演空间的设计师楚艳此次选取有代表性的颜色和织物来进行创作,有白色的苎麻,也有从植物染料中提取色彩进行染色的服饰,将自然含藏的各种因素运用到服饰的设计中去,让人们在一方舞台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而创演空间也在拓展表演的维度,在秀场上准备了八把中式的竹编的椅子,通过模特们有坐有站、款款而行的“行为艺术”,体现慢生活,体现一种自然赋予的力量。
《衣尚中国》审美解读人范迪安认为,中华服饰如同中国古代的山水绘画一样,以“自然”为永恒的主题,展现自然界的生命与生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成为了一座提供服饰造型的宝库,万千种类的动物、植物造型可以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花纹。自然饱含丰富的色彩,建构着服饰的色彩美学。以自然之色,勾勒生活之美,成为服饰文化一方缤纷的图景。
《衣尚中国》不仅发现美,也要守护美,将锦绣华章映照在鲜活的生活中,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衣尚中国》提醒着中国人追求自然生态美的服饰价值观,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融入自然。
来源:腾讯网
编辑: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