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海上丝路》演播室
《共赢海上丝路》主讲人秦朔
《共赢海上丝路》主持人王浏芳
《共赢海上丝路》执行制片人池薇
作为改革前沿城市,深圳连续23年出口额国内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半壁江山,这让深圳不仅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支点。在此背景之下,以国际时政新闻精准研读分析见长的深圳卫视今年又倾力打造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秉承“小切口、大时代”的创作思路,节目以“深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样本,展现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带来的变化,探讨中国商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也是作为前沿城市的一只媒体生力军,深圳卫视自提出“先锋卫视”的品牌定位和“有志者跟我来”的品牌主张以来,坚持走品牌化路线,打造“新闻”“极速”“奇趣”“创投”“时尚”五大精品系列节目带,为全国观众带来的又一力作。聚焦“未来趋势”
进入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结构性改革成为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未来创业者是替代式的变革,是一个新的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资本对旧的人、旧的商业模式和旧的资本的一次革命性替代”。在此背景下,聚焦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探讨新环境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如何承担引领者的角色,中国应该塑造怎样的商业形象、商业理念、商业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些也都成为《共赢海上丝路》所涉及的重要议题。
为挖掘珍贵素材,节目组派出多路记者,奔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足迹遍布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阿联酋、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老挝、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以色列、马塞尔群岛、帕劳等地,通过纪实拍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点点滴滴,记录以深圳商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真实面貌。
以深圳商业力量为主要样本
一直以来,深圳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代深商创业打天下的案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如今,深圳正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在“闯天下”的过程中,深圳企业走出去,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探索和启示?“深商文化”“深商精神”与国家战略结合,又将如何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民众生活?《共赢海上丝路》以深圳商业力量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未来缩影,探讨中国商业未来发展路径。
在八集纪录片中,节目组将为观众呈现“深商”走出去过程中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可喜成就:从中国在印度建立的第一条手机生产线,到以中国元素惊艳巴黎的服装设计师;从第一家在海外运营轻轨的中国地铁公司,到承建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新机场钢结构的中国承建商。“深商”在海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传奇,改变了海外民众的生活,也改善了中国的形象。《共赢海上丝路》不仅聚焦一个个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也关注故事背后的深圳人,讲述他们在海外搏击的起伏成败与喜怒哀乐。
王牌团队打造有距离的观察
《共赢海上丝路》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操刀制作,是继2015年《赤子功勋——华侨抗日纪实》后该团队倾力打造的又一力作。此次《共赢海上丝路》采取了全新的“演讲式”风格,结合国际最流行的TED形式,来为观众讲道理、说故事。节目组每期邀请一位著名媒体人、企业家、创业者担纲主讲嘉宾,全程参与海外企业调研,最后形成独特的观察和思考,与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当家女主播王浏芳、演播室200多位业界代表分享观点、碰撞火花。
随着7月2日起每周一集的节目开播,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岩梅、著名财经作家秦朔、旅日资深媒体人徐静波、科技达人王自如、先锋设计师王笃森等业界精英都将陆续登台。八集纪录片将从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科技、人际关系、高端设计、生命经济、竞争与合作、企业社会责任等不同角度展开,其对“丝路”国家政商文化和“深商”业务拓展经历的深度剖析,将为每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对话执行制片人
关注个体命运,透视未来趋势
为了了解更多《共赢海上丝路》细致精良的制作风格和敏锐深入的观察模式,节目制片人池薇接受了本刊的专访,畅谈了该片拍摄中的台前幕后故事。
Q&A——
记者:《共赢海上思路》为什么会选择深圳和深商作为切入口呢?
池薇:调研中我们发现,深圳和深商在当前经济环境中代表性很强。在中国经济L型走势下,深圳的经济发展不仅势头好,数据体现不错,更重要的是其出色的表现并非建立在高能耗之上,这种高含金量的发展模式非常能够代表未来的经济趋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深圳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灵活度高,解决方案推行快,海外投资的失误是相对可控的,这种建立在现代商业规律下的模式也为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长期样本。而且从华为、腾讯等个案上来看,大家对深商成长的关注度也非常高。
记者:一些同类题材的节目多少都会有点讲“生意经”或是“成功学”的意味,《共赢海上丝路》和这类节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池薇:我们讲企业讲买卖,但不是讲生意经,不是提供MBA教材。我们记录和呈现的,是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激情、梦想还有思考,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做到了平衡,将视野拓展到许多小企业的身上,比如跨国物流周期太长,时刻担心手机抵达目的地就要降价的电子商务老板;早上配合中国时间、下午配合美洲时间,半夜配合非洲时间,每天能过出25小时的跨国品牌推介商等。通过纪实拍摄他们拓展海外市场的点点滴滴,来关注个体命运。
其实在观众中也有许多真正有“走出去”需求的人们,他们大多就是这样的小企业商,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从节目中汲取到区别于大企业发展路径、有实际参考意义的东西。
记者:在具体调研过程中,《共赢海上丝路》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每期节目的主人公的呢?
池薇:首先我们会先关注深圳有哪些在海外的公司,前期大约是有调研走访40-50家企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进行筛选。与我们去年拍摄的纪录片《赤子功勋》不同,《共赢海上丝路》的调研过程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前者更倾向于一个封闭性的话题,事实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专家的力量来进行还原。而后者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每个主人公都有极具个人特质的经历,不管是亲历者、旁观者还是专家、观众,也都能对其提出自己的讨论和见解,没有确定的答案,有非常大的可探讨空间。
记者:几期节目下来,您对哪一期印象最为深刻呢?是什么打动了您?
池薇:是在非洲拍摄的一期节目。那个偏远的小村庄没有通电,从晚上7点起就一片漆黑,只有闪电偶尔带来一丝光亮。我们进入村庄发现,只有一家小杂货铺购买了一块半平米大小的太阳能板,一个机组,一盏灯,每年还贷一百多元人民币,一共还七年。而这就是由深圳企业在负责的一个联合国公益项目,仅仅1瓦功率就几乎解决了全村的手机充电问题,以前村民只能每周去一次镇上给手机充电,而这种充电一次能用一周的手机同样来自中国,来自深圳。西方说中国是“只赚钱不付出”,可实际上西方公司才不接这样的项目,中国很多企业的客户都是最贫困的人,我们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我们的企业走了出去,当然那个小小的杂货铺也多了一条谋生的渠道,这就是“共赢”,中国向外输出的并非过剩产能,我们打造的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记者:由于节目有许多海外拍摄的需求,制作过程肯定遇到不少的困难吧。咱们的团队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池薇:比如安全问题吧。上个月我们在以色列拍摄时,忙了一整天回到住处,结果就在附近发生了恐怖袭击,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在埃塞俄比亚拍摄时候也有遇到。因为一直是在做国际新闻的节目,这样的事件倒是带给了我们团队很多思考,同样是恐袭事件,以色列几乎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而对埃塞俄比亚却几乎没有什么目光投来,很真实地体现出谁能掌握舆论场谁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这也是《共赢海上丝路》这个节目有意义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海外获得一些声音,让国际的视野能够关注到一些发达国家之外的地方。
记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您对《共赢海上丝路》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池薇:通过我们的海外拍摄发现,其实并不存在西方舆论所塑造的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形象。通过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官方沟通,他们都是直接否定了这样的说法,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污蔑,也是对他们本国主权的一种轻视。在他们看来,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仅仅只是项目、竞标、共谋发展带来的一种共赢,是一种经济行为,不能强加政治意味在其中。作为曾有过被殖民史的这些主权国家,他们是非常反感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中再次轻易被冠以“殖民”的帽子的,而这些话语在西方的媒体环境下是没有传播空间的。
所以《共赢海上丝路》这个节目不仅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回应,展现出企业在此执导思想下的发展风貌,同时也是在国际舆论场上用事实回击西方国家的一些质疑,发出一些真正走出去才能听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