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途》第五集:82岁老人凿9200米绝壁“天河”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潘宣 2017-11-17 13:14:15
时刻新闻
—分享—

82岁老共产党员黄大发

  黔北深山中,藏着一条生命渠,远看就像“天河”一样嵌在高山绝壁上,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犹如一条系在悬崖绝壁上的玉带。

  这条9200米的绝壁“天河”是82岁老人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全村人民修建的,也被称为“大发渠”。深圳卫视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本周五晚(11月17日)21:38分,为您讲述黔北深山82岁老共产党员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横跨36年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修渠故事,在平凡中看见伟大,更看到这个民族精神上的伟大。

  小伙难娶媳妇过年才喝米汤

  “生命渠”所在的贵州遵义草王坝地处高山峡谷,海拔落差较大,在“生命渠”修建之前,整个村子没有一处水源,再加上石漠化严重,土层薄,即使降雨也是雨过地皮湿。严重缺水,土壤条件只适合种玉米,玉米磨成粉,蒸熟做成“苞沙饭”就是村民的主食。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贫穷,让村里的姑娘们早早外嫁他乡,娶不上媳妇的光棍越来越多,20多年前,邻村的张巧英一直不同意她嫁到草王坝村,媒人都快跑断了腿, 直到村里水渠快通水了,才答应嫁过来。不仅缺水,闭塞的交通也让草王坝人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出门卖东西要用马驮,半夜出门,第二天半夜才能到家。

  这沟修不了我拿生命都要换回来

  黄大发决心为村里修通水渠,把村周围环绕的五六个山翻了个遍,最后把水源选在了十公里外的螺蛳河,但这十公里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天路!横亘在路途中间的有三重大山,要跨三道悬崖。

  决心修渠后,全村4百多号人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发,得翻过三座山才能去到水源地。村民们走到螺蛳河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相当耗时费力。黄大发下定决心,更亲力亲为带头修渠,下悬崖、埋炸药、背水泥,渠凿到哪儿,他就睡在哪儿,30多年的时间里很少回家。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大女儿因病离世。但为了水渠,黄大发安葬好亲人后,抹掉眼泪,婉拒村民让其休息的劝阻,带着工具又上了山。1995年,历时36年的生命渠终于修通,草王坝人翘首以盼几辈子的水,终于流进了家门口。

  荒山变稻田山旮旯成宜居新农村

  草王坝村有了活水,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水龙头,用水非常方便。水渠修通之后,黄大发又带领大家搞坡改梯工程,昔日的荒山秃岭都变成了绿油油的水稻田,草王坝从没有一亩稻田变成了现如今拥有稻田720亩,一年就能收获稻谷80万斤。乡亲们不但从此吃上了白米饭,还发展起了生态稻田。

  草王坝的农业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引进了核桃、柚子、海椒等农作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靠着大发渠,草王坝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全村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

  白墙黑瓦的小别墅是当地政府给村民们建的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以前分散居住在山顶、山坳里的村民们可以聚居在一起,草王坝从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山旮旯,变成了宜居的新农村。

  为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特别策划,深圳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紧扣时代主题、弘扬劳动精神。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老支书黄大发“时代楷模”的称号,并高度评价黄大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本周五晚(11月17日)21:38分锁定深圳卫视,看这位82岁的时代楷模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娱乐频道首页